•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著名景点
  • 不容错过:外地人游天津必去的十大景区(二
  •   天塔湖风景区位于天津市河西区聂公桥南、紫金山与津溜公汇合处,取其首尾二字,所以简称“天塔”。塔身高415.2米,居当今亚洲之冠,跻世界高塔之林。它于1991年建成,天塔立于碧波与云霄之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水中之塔”,其势如剑倚天,享有“天塔旋云”之美称。

      天塔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电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它可同时7套彩色电视节目和9套调频立体声节目。对游人的有塔座大厅、瞭望厅、太空旋转厅和270米露天观光平台,在瞭望厅内可借助各角落的望远镜将方圆百里的景色尽收眼底。第三层是旋转餐厅,同时可容纳200多人,每隔45分钟,餐厅便自转一周,人可随厅转,目便随景移,其感受妙不可言。

      天塔旁的天塔湖内设有世界一流领先科技的大型音乐灯光喷泉组泉、水幕电影,沿湖南岸有国内最长的人工塑山,成为天塔湖游览区的一个亮点。白天,鲜花草木与湖光塔影相应成趣;入夜,波光夜空间,荧塔与星月争辉,难分天上。

      主要景观:水中之塔、天塔旋云、天塔湖、瀑落霞飞、因歌起舞、修竹对景、太空旋厅、时光隧道、折桂台

      天津小站练兵园,是天津市“近代中国看天津”项目之一。建设规模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除兴建了城墙、讲武堂、军事博物馆、新军督练处外,还建设了袁世凯行辕、行营买卖街等。以小站练兵史实为基础,以北洋历史、天津近代文化、小站稻文化为脉络,以历史展示和情绪体验为互动性的核心功能,兼具教育、休闲、购物、会议功能的故事主题型历史文化旅游区。旅游区将具有遗址公园+主题公园+文化博物馆的综合特征。

      小站在天津咸水沽南约10公里。甲午战争之后,袁世凯奉旨在此督练新建陆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督练新建陆军。他在原10营近5000人的定基础上,又增募新兵2000多人,聘请了更多的教官,采取近代陆军制度,组建步、马、炮、工、辎等兵种,全部采用外国新式武器装备,并制定新的营规营制、饷章、操典。袁世凯在小站设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除了起用当年随李鸿章来北方驻防的淮军旧将外,又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处总办或统带;派曹锟、卢永祥、王占元、段芝贵、李纯等分任各营哨官;并委派旧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绍仪办理文案。光绪二十四年(1898),袁世凯了光绪和维新派,博取了慈禧和直隶总督荣禄的信任,他的新建陆军也从此出了名,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并称为北洋三军,这便是袁世凯军阀集团冠以北洋二字之始。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极力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然而,在选拔将领方面,仍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兵为将有”,专门培植依属于自己的,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最后形成军阀集团。

      自驾线:从市区驱车到天津小站练兵史馆可选择津歧公或津港公;进津高速可选择津歧高速公,从天津机场口下高速,走津歧公。

      大沽口炮台位于滨海新区(塘沽区)东沽,是海河入海口,素有海门古塞之称,即津门海防要隘之意。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 ,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形炮台。

      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垒13座 ,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清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称“石头缝炮台”。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另有小炮台25座 。这个时期修建的炮台,在方法上较前有了很大改进。炮台用木材和青砖砌成后,外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实,炮弹打在炮台上只能打一个浅洞,避免了砖石飞溅而带来的。炮台高度达到了三至五丈,宽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现了方、圆两大类型。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十分重视大沽口的军事防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加固。同时增建了平炮台三座。光绪元年(1875年),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从欧洲购买了铁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等武器装备,使大沽口成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重要的军事海防要塞。

      自驾线:(京)京津塘高速(杨村出口)--京津 (津)--天泰—黄纬—新开—津塘公—新港四号—东海

      杨柳青镇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初名“流口”,后复名“柳口”。金贞祜二年(1214)置“柳口镇”,为该镇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今名。清代之前,杨柳青镇先后隶属章武、平舒、鲁城、武清、静海、天津等县,时期隶属天津县,建国后,先后隶属省、省天津专区、静海县、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市西郊区(今改称西青区)。这里曾是南北漕运枢纽码头,商贸集散地。自金代建镇始,历经元、明、清、诸朝至今,已过千年。

      杨柳青镇有丰富民间艺术,起于宋代、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兴旺景象,被推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深刻影响了国内近百种年画,过年贴年画由此成为北方地区习俗。杨柳青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也灿然观,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杨柳青镇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宝。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位于镇中1875年建成的有华北第一民宅之称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衢、四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周边景点:石家大院、御河景观、安家大院、杨柳青广场、文昌阁、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杨柳青年画馆、普亮宝塔、明清街、白滩寺

      自驾线:从银河广场出发--经友谊--左转吴家窑大街--直行复康--过王顶堤立交桥--从津公立交桥辅--上津静公--直行柳霞--左转泽杨道--右转柳口--至运河(杨柳青古镇)

      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的石家大院,是一处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筑群,始建于1875年。它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占地72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整个大院,60米长的大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无论是通体歌剧、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

      现已开辟为杨柳青博物馆的石家大院中收藏大量名闻中外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代杰作,有造诣颇深的神品书画师钱慧安、高桐轩等人的精品;和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天津砖雕陈列,集中了130余件上乘之作。砖雕俗称“刻砖”,是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独具一格,成就很高。此外泥人张彩塑、民间剪纸、杨柳青风筝、民间花会道具以及民俗陈列,充分体现明末清初建筑风格的石院复原陈列。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大院内的石府戏楼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

      石家大院在光绪元年(1875年)动工兴建,两年后主要建筑完工,之后又不断增扩、拆改,直到1923年石家迁走,前后累计建设近50年,才建成一座占地6000多平米、院落15进、房屋278间的大型宅邸。石家迁走后,大院开始,时期曾多次在院内驻军,任意拆改,经过,大院已面目全非。1987年开始修复,历时6年,投资560万元,于1992年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

      自驾线:从银河广场出发--经友谊--左转吴家窑大街--直行复康--过王顶堤立交桥--从津公立交桥辅--上津静公--直行柳霞--左转泽杨道--右转柳口--石家大院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