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报称,中国“奇怪建筑”潮可能已经见顶。在这个着的国家,这是最新的一个。两年后,位于东部的朝阳公园广场将完工。这些玻璃大楼包括公寓、写字楼和商铺,由著名建筑师马岩松设计,活脱脱就像一幅经典的中国山水画。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19日报道,该项目开发商说,在未来十年,它可能是最后一个进入市场的形状奇怪的标志性建筑。最近在现场,一名女售楼员急切地说,可能不会再允许建造“这种类型的具有艺术气息形状”的大楼了。
这种可能只是销售炒作。自从习10月在一个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的训诫以来,中国各地的官员、规划者和建筑商都争先恐后地想弄清楚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关于习所说的“奇奇怪怪”的意思,没有的论述。但中国《》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发表的报道预言,今后不太可能再出现“大裤衩”之类的建筑了。
过去30年,在海外受过培训的风格前卫的中国建筑师露出锋芒,使得蓬勃发展的中国大城市成为激进愿景的起点。成本、和安全性方面的丑闻与新奇迹建筑如影随形。
习的训诫在中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中引起反响。在接受采访时,中央和地方规划者表示,他们的上级已要求他们对项目审批实施更加严格的准则。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习总的讲话对我们的行业意义重大。”这段时间以来,王凯和其他的城市规划者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开始探讨如何将习的“处方”为具体措施。
在新措施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时间方面,说法有所不同。但是有些人表示,将采取公开措施,对建筑进行分门别类,并预先“奇怪”建筑的建造。
外媒称,在建筑业迅猛发展的中国,有报道称,习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据法新社10月16日报道,在中国,老旧建筑基本上都是苏联式的混凝土结构的房屋。而近些年来,房地产开发已然成了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报道称,这一现象吸引了全球众多设计师—从扎哈·哈迪德这种声名显赫的设计大师到那些并不知名的资历尚浅的年轻设计师—来到中国大展。
然而,一些通常由国有集团投资建设的非传统且造价昂贵的建筑引发了争议,招致了浪费的。
“铜钱楼”、“福禄寿”酒店这类屡遭吐槽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在中国科协主办,广东省科协承办的“第三十四次中国科技论坛—绿色建设美丽中国论坛”上,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透露,国家建设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如果设计方案被判定为“奇怪建筑”,则不予批准建造。目前,业界专家们正在热烈讨论此事。
在10月15日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提到“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但是什么是“奇怪的建筑”,是否有一个科学标准?
“国家建设部希望制定可以判定‘奇怪建筑’的准则,虽然很难,但我认为是好事,至少能让设计师更多地从人的需求、环保等方面去设计建筑,而不是单从外观上哗众取宠。”在“第三十四次中国科技论坛—绿色建设美丽中国论坛”上,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透露。
那么,奇怪建筑是否能有科学上的标准呢?杨仕超认为,“奇奇怪怪的建筑”其实也可以有“硬指标”。“这个指标就是与已有建筑统计数据的对比。比如,一个普通的建筑,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的钢材、水泥等建材的消耗量,都有一个平均值,如果要建的新建筑与平均值偏离很大,就有可能是一个奇怪的建筑。”
“比如‘鸟巢’,每平方米的用钢量,是普通体育场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一般来说,某种材料的单位面积使用量,如果高一倍,可以接受;如果高两倍,要考虑是否有问题;如果高出平均值3倍以上,在结构上就属于‘奇怪’了。”杨仕超认为,“鸟巢”在结构上确实有不合理之处:“建筑上有‘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静定结构是最简单的稳定结构。超静定结构,就像‘鸟巢’这种,许多地方相互交叉、互相牵扯,施工顺序或者维修时拆除支撑的顺序不对,都有可能造成结构垮塌。最后只能耗费大量建材其安全性。”
“不奇怪”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要与本地的气候条件、自然相契合。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地处“南带地区”,有着明显的气候特征。“针对这样的气候,广东省的建筑要以防热为主,应重点重视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通风,减少空调使用,遮阳、隔热,而不考虑冬季的保温;建筑规划可尽量满足自然采光;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建筑需要防潮,材料需要防霉。”
杨仕超指出,“现在,广东许多新建大楼是全封闭,还很喜欢使用玻璃幕墙,这些显然都与当地气候条件不符。玻璃幕墙有两大缺点,一是全封闭、不通风;二是达不到遮阳效果。比如白云机场使用了玻璃幕墙,无法遮阳,现在只能再加贴一层遮阳材料,造成浪费且十分难看。又比如西塔等多栋珠江新城超高建筑,珠江边本来空气很好,却做成全封闭,只能常年开中央空调,不环保,对身体也不好。”
杨仕超认为,与当地文化、气候的契合度也很重要。“比如央视新大楼,与的文化就格格不入。文化讲究方正、规矩,而这栋大楼难以体现。”
又如天子大酒店,虽然使用了象形,但将财神爷、老寿星做成巨像,在文化上也不对,“难道让旅客到神仙肚子里去娱乐?”
杨仕超还指出,岭南文化表现在建筑上时,表现为敞开的空间较多,建筑相对分散。但现在广州的许多新建筑,缺乏规划,片面追求外观华丽,显得与岭南文化格格不入。“一些传统的岭南建筑在表现传统文化和尊重当地天气方面就做得很好,像西关大屋,每扇窗户都能打开。”
杨仕超指,建筑是给人使用的,设计合理、人性化很重要。“而现在,一些建筑与功能不相匹配,学校不像学校,医院不像医院。比如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隔了一条六车道大马,给师生带来诸多不便。又如一些医院,门诊楼、住院楼、手术楼,距离很远,病人做检查、手术后,要推很远才能回到病房,这样的设计也很奇怪。
杨仕超表示,对于什么是奇怪建筑,业内还在热烈地讨论,“制定标准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但如果真的能有一些判断准则,以后结构偏离常理、与功能相悖、外形上哗众取宠的建筑,在方案报批时就会不予通过,这也是一件好事。”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造型“雷人”、造价甚高的地标性建筑,很多“吐糟”这些建筑既不实用又很难看。建筑设计需要兼顾实用与艺术,近日,国家习在出席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也谈到,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9254人参与)进行的一项调查指出,6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地有造型“雷人”的地标建筑。56.5%的受访者认为奇怪建筑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耗资巨大又招人反感。81.1%的受访者直言,决策者和审批者应为奇怪建筑负责。
俞哲辰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国际建筑设计所工作。在他看来,某些国外建筑设计师在中国的作品,从建筑的角度看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摆放的不对,导致和格格不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程泰宁认为,奇怪、“雷人”的建筑分两种:一种是在审美上明显低俗媚俗的建筑;另一种是本来可以做得简洁,但因某些功利目的,以建筑的功能性、经济性为代价,追求造型奇特复杂,刻意挑战人们审美,哗众取宠。
为什么会出现奇奇怪怪的地标建筑?73.3%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以‘奇怪’博知名度,不顾社会责任”,45.8%的受访者指出是因为“造型奇奇怪怪就好藏‘猫腻,还有16.4%的人指出“规划审批者把关不严,形同”,16.0%的人认为原因在于“决策者思想混乱”,11.4%的人表示是“设计者挑战国人美感”,9.2%的人认为是“设计者有意投低俗所好或玩‘隐喻。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冯果川认为,中国当下确实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这些建筑的诞生,恰恰是因为建筑师对设计缺乏掌控权,“国内的领导们和业主对设计,特别是建筑外观,都非常重视,也很有兴趣发表意见。这种外行的审美标准对设计的干预,是造就这些奇怪建筑的直接原因”。
“对大型建筑的规划、审批程序一般都是有的,但常不起作用,最重要的是领导一句话。有时,招标、审批都完成了,若领导觉得不满意,说换掉就换掉了,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而且,大型建筑的后期评估机制还不完善,一般建完就谈不上什么责任了。”程泰宁说。
他认为,大多数开发商会考虑成本,但领导往往不会考虑那么多。至于建筑师,虽说最终的话语权不在他们手中,但有时为迎合开发商和领导,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以国内某体育场举例,“虽然不属于搞怪,但为了这种造型,我们每平方米用钢量高达700多公斤。同一个建筑师在设计一个规模类似的体育场,每平方米只用了不到100多公斤。为什么?在国外他需要考虑纳税人能否通过。”
谁最该为“奇奇怪怪的建筑”负责?调查中,81.1%的受访者认为,最该负责的是决策者和审批者。10.4%的受访者认为是建筑设计者,还有6.8%的受访者表示开发商也难逃其责。
“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现不是孤立的现象。在电视节目、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上,这样奇怪、低俗、低趣味的现象也并不鲜见。”程泰宁说,在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崇尚快速消费文化,审美趣味也变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文化的消极裹挟中跳出来”。
奇怪建筑会带来什么问题?调查中,87.0%的受访者认为是耗资巨大又招人反感,25.1%的受访者表示会助长等不良风气,14.0%的受访者觉得与周边不协调,10.7%的受访者表示这些建筑需要更多的建筑材料,会造成浪费。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主任谭刚毅认为,奇怪和“雷人”的问题在源头—立项和定位就已经出现。稍大一点的建筑动辄追求“标志性”,而不是“实实在在”,其规格和造价大多是“过度建设”和“过度设计”。“很多大型项目都浪费惊人,而一些必需的公共项目却资金少得可怜。很多新奇的设计,预算超出数亿元,这些纳税人的钱可以建多少中小学?”
在深圳一家设计事务所工作的马近驰介绍,一些地方会把艺术中心、剧院等市政工程做成地标建筑。为了造型,这些建筑的幕墙和屋面,80%的龙骨都是弯弧,外面的面板加工难度更大,光是幕墙工程的造价就可能达到6000万元,而场馆的体量其实并不大。“如果做成四四方方的,造价肯定便宜很多”。
谭刚毅指出,首先,在规划和审批上,很多大型公共建筑都是由洋建筑师操手,他们不应该总有。其次,要抱有的心态,领导意志和“政绩考量”在建筑这方面体现得很明显。他说,建筑不是只有过分设计才好看,应该多点实实在在的建筑。同时也该给建筑一些空间,建筑设计领域需要百花竞放、和而不同。
冯果川表示,要减少奇奇怪怪的建筑,首先要减少各级领导和业主对设计美学的干预,应该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现实中,和专业人士都在激烈讨论‘奇怪建筑’的定义,一场关于奇怪建筑的围剿已经拉开序幕。过度解读不仅不会触及这类建筑产生的根本,还会助长地方领导干预文化生态的势头。这会曲解习总的本意。”
他认为,如今的建筑生产体系,被和资本集中垄断,大多数很难参与其中,但他们却要成为这些建筑的最终使用者,这是不公平的。“未来的中国建筑应该打破现在的封闭体系,让和、投资者、建筑师互动起来。那样,我们可能会把注意力从追求造型的标新立异、雄伟霸气,拓展到更宽阔的领域。可能会设计得更平实、普通、经济,可能会讨论建筑如何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让其回到服务于普通人生活的道上来。”
程泰宁认为,迪拜那种拜金主义、消费文化的建筑,绝不是我们的方向。建筑应该兼具功能性、经济性和文化性,建筑有自身的创作规律。“现在有人提出‘回归经典’,我们也需要,这不是倒退,而是转换提升后一种高姿态的回归。”
在武汉大学城市与设计学院教授王炎松看来,建筑首先应该回归质朴,与相协调。“江南水乡的一些普通民宅,白墙青瓦,简单实用,又与绿水桃花相辉映,那是一种质朴低调的美,是朴素之大美”。其次,要凸显本民族特色。“我们应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文化,不断反思,追求一种天地人的和谐”。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9.5%,90后占37.7%,80后占28.0%,70后占13.6%,11.2%的人为60后及以上。(本报记者 孙震)
习总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习总特别强调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他更表示,今后不太可能再出现如同“大裤衩”一样奇形怪状的建筑。(10月16日人民网)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的名片,所承载的除了建筑本身的功能以外,还浓缩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其中不乏规划规律的例子,公的过分参与,导致畸形的建筑,这不但损害了城市规划的规律性,也催生了一座座被传为“佳话”的雷人建筑。这些雷人建筑也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各个环节从不听取,不尊重当地文化,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即便再现代化也难以得到市民的认同。(雅婉)
既然对公共建筑的设计“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那么在众口难调之下,这就要求一个城市规划者,在一个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最终拍板决定之前,要事先对市民做一次充分的调查,广泛征求,了解大家公共建筑设计的期待。把市见参与到公共建筑设计中来,这就是公共建筑充分考量,争取最大公约数。(逸飞)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