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孟获率众人谋反,于是,诸葛亮决定亲自带兵,当行军到达泸水时,发现这一带人烟罕至,不仅瘴气弥漫,水里还有毒,并不能直接饮用。
这可愁坏了众将士,因为有一部分士兵都很,便诸葛亮杀掉那些“南蛮”,用他们的头颅去祭奠河神。
诸葛亮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但是代价太大了,另一方面,诸葛亮也知道祭奠是鼓舞士气最好的方式,最后,他想出一个好办法,既不用杀俘虏,也能鼓舞众将士的士气。
诸葛亮命令士兵将面粉和成面团,做头的模样,再将它放入蒸笼里蒸熟,最后把出炉的“人头”作为祭品用来祭奠河神。
起初,人们叫它“蛮头”,所谓的“蛮头”指的是南蛮人的头,但这种叫法是在让人害怕,后来人们便把“蛮”换成了“馒”。
原来令人害怕的“蛮头”也就变成了“馒头”。从此以后,人们经常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把馒头作为供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馒头,也便成了北方人的主食。
唐朝以后,人们把馒头做得比以前小了,称之为玉柱或者灌浆,到了南唐的时候,出现了所谓的字母馒头,就连宋朝时,太学生食用的点心都是馒头。因此,《武林旧事》中便出现了太学生用馒头做点心这一说法。
到了清代,馒头被人们更加细分化,北方称没有馅儿的叫馒头,南方称有馅儿的叫包子,没有馅儿的就叫大包子。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