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黟县宏村镇人民 发布时间:2019-06-12 15:24:46 信息来源: 黟县宏村镇 浏览次数:66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加主动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决策部署,以思想融入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效益提升为根本,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全面深化与杭州都市圈城市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机制、提升合作质量,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接轨杭州都市圈,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进一步打响黟县品牌,缩小与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发展差距。精准对接1个区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基础设施、生态、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等方面立体化、全方位融杭新格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规划政策接轨。主动对接杭州都市圈新一轮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全方位融入杭州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与杭州都市圈联动发展。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与杭州都市圈等高接轨的政策体系。(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科技商务经济信息化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生态、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二)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瞄准杭州都市圈产业布局,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围绕产业协作开展招商。依托黟县特色农业优势资源,以“五黑”产业为重点,打造杭州都市圈绿色农产品供应。鼓励引进杭州都市圈龙头企业来我县做大做强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与杭州都市圈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五黑”、茶饮料等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建立健全产业跨区域转移发展合作机制,深化企业产品配套协作,围绕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与杭州都市圈相关开发区建立产业共建关系,搭建合作平台,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合作发展模式。创新服务业发展业态,加强与杭州都市圈在商贸金融、生产性服务业、大健康、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交流。鼓励重点企业与杭州都市圈“大院大所”“智囊智库”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筹备并参加黄山发展大会,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新、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技商务经济信息化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投资促进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推进文化旅游合作。以国家级旅游业创新先行区建设为引领,认真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1+5”行动计划,以黄杭高铁开通为契机,结合杭州都市圈各地文化旅游资源特质,整合精品旅游资源,增强资源互补性,共同打造区域性旅游文化品牌。针对杭州都市圈各城市,出台旅游相关优惠政策,探索西递、宏村与西湖、大运河景区进行友好结对机制,制定两地旅游长期合作计划,合力策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黟县与杭州都市圈各城市旅游市场互动,共建科动促销机制,联合策划推出赏花、骑行、摄影、民宿、研学等旅游产品。与莫干山镇建立民宿交流机制,探索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之路,打响“黟县民宿”品牌。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一体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徽文化内涵,推进文化遗产,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黟县特色民俗文化、摄影、写生、影视等载体,积极开展文化合作交流活动。加大体育赛事和商务会展合作,大力发展体育经济、会展经济。(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委宣传部、县科技商务经济信息化局、县投资促进局、县教育局、徽黄旅游集团)
(四)推进生态共治。深入贯彻落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强化水综合治理,共同打造特别生态功能区。与杭州都市圈城市建立环保合作沟通平台,联手建设一批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的重大环保项目,联合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技术交流合作。深化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助机制,协同推进生态系统与修复,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共同推动松材线虫病防治、森林防火,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共建杭州都市圈西部绿色廊道。(责任单位:县生态、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县林业局、各乡镇)
(五)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信息化开发建设和实际应用的交流合作,积极学习杭州都市圈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优化县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积极承接杭州等地非核心功能疏解。借鉴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经验,探索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交流合作机制。争取杭州都市圈公立医院或民营医院来我县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广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新型模式。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吸引杭州都市圈及周边人群来我县投资置业、休闲养老、养生度假,努力形成杭州都市圈市民第二居住地。借鉴杭州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经验,探索与杭州都市圈特色小镇实现互补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高地。(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房地产事务中心、碧阳镇、宏村镇、西递镇、徽黄旅游集团、县国有投资有限公司)
(六)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加大对外通道项目谋划,积极推进G530县城至叶村段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做好池黄高铁黟县段项目协调和服务工作,推进昌景黄高铁黟县段土地征收、房屋征收和安置区建设工作,加快完成昌景黄高铁、池黄高铁黟县段建设任务。学习杭州都市圈城市高铁、公路建设、交通运营管理先进经验,实施“路长制”,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铁路办、碧阳镇、宏村镇、西递镇、渔亭镇)
(七)推进公共服务共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积极推动与杭州都市圈各城市间政务、商务、游客和市民服务等网络共通、数据共享、共认,积极配合推进市民卡“一”,加快打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合作共享通道,争取杭州名校、名院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联合办学、联合诊疗。结合公立医院,与杭州都市圈知名医院开展医联体建设。大力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完善“2+N”招聘平台,与杭州都市圈协同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等服务,共建更高水平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民生互惠互利。建设信用合作体系,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互动、惩措施路径互通合作。(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数据资源管理局、县发改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县医疗保障局、县教育局)
(八)推进人才共享。落实省、市人才引进政策,实现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和科技政策互联互通,吸引杭州都市圈高端人才、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高校毕业生等来黟创新创业,建立“双创”。与杭州都市圈各类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杭州都市圈城市党校合作培训机制。以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为重点,探索行业人才资源共享。建立常态化干部双向交流挂职机制。聘请杭州都市圈名人建立智囊团,主办融入杭州都市圈企业家峰会,建立杭州都市圈城市专家学者交流互访机制、人才招聘合作机制,组织我县重点企业参加杭州都市圈人才招聘会。(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委、县人社局、县科技商务经济信息化局、县委党校)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黟县融入杭州都市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融入杭州都市圈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负责融入杭州都市圈日常联络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积极争取市委、市和市直各部门对黟县融入杭州都市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将融入杭州都市圈列入县委县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各部门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及杭州都市圈各城市发展动态和经验做法等要定期向县委、县汇报。(责任单位:县委办公室、县办公室、县委督查室、县督办室、县直各部门、各乡镇)
(二)完善交流机制。与杭州都市圈城市建立完善交流、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开展与各城市特别是合作区县的互访交流活动。推动建立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创新等联动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商会、行业协会、在杭州都市圈的黟籍企业、知名人士的作用,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民间投资、人文交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督查室、县督办室、县直各部门、各乡镇)
(三)强化项目支撑。按照杭州都市圈重点工作安排,在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支撑性项目,争取纳入市级融入杭州都市圈项目库,协同推进项目前期和对上争取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杭州都市圈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加强金融、土地等要素保障,研究制定产业支持政策,对融入杭州都市圈项目,可依法提供“绿色通道”。(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投资促进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商务经济信息化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生态)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正面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融入杭州都市圈的良好氛围。设立融入杭州都市圈专栏,“一把手”话融杭栏目。开展与杭州都市圈城市主流的交流合作,做好相关活动的宣传报道,及时展示杭州都市圈合作。持续开展系列宣传推介和旅游营销活动,着力提升黟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开展“‘融杭’,我们怎么看、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解放思想中激发发展活力,抢抓发展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融中心)
主办:黄山市人民办公厅承办: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信息办公室技术支持:黄山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委市大楼 邮编:245000 电话 传线方逸华 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