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特色美食
  • 陕西各地代表美食 吃全才算玩遍陕西
  •   梦到房子着火当我们为中华精深的饮食文化深深陶醉时,无数人更想一品那蜷缩在味蕾中的东方味道。“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其实我们陕西的地方特色美食也绝对称得上是陕西人的骄傲。让我们一起来慢慢品味不可不知的陕西美食吧!

      羊肉泡馍,亦称牛羊肉泡馍。古称羊羹,西馔,尤以陕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饺子宴是陕西西安地区汉族传统名小吃,当地最称的上一绝的莫属饺子宴,的得名,它主要是由这种千姿百态的饺子组成的宴宾筵席,故称之为西安饺子宴。是春节,元宵节等各种民俗节日的特色食品之一。

      饺子宴是北方人普遍喜欢吃的一种面食,馅有荤有素,佐以调料,食之味美。饺子宴是西安饺子馆和德发长饺子馆在传统基础上发觉创新的一种著名风味宴种。可谓一饺一格、百饺百味。

      相传有一年陕西户县秦镇一带,稻谷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米粉,蒸出米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户县软面是陕西很有名气的一种面食,面条宽约两指,长约两寸,不薄不厚,冒着热气,散着幽香,用白颜色的大老碗盛着。一筷子面条进嘴,软软的、滑滑的、筋筋的、粘粘的、润润的、满满的、喷香的感觉通过你的味觉、嗅觉让你感到活得充实和滋润。

      扯面是陕西和山西的传统面食,已有3000年历史。以宝鸡的西府扯面最为正,为中华名吃。主要原料有上白面粉、鸡蛋、菠菜、红萝卜、调味品、臊(so)子等。扯面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以及甘肃的徽县、两当、成县。

      擀面皮是陕西地区特有的汉族名小吃,尤以西府宝鸡地区为最佳,宝鸡岐山擀面皮2011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岐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

      臊子面又名“蛟汤面”,典出定居于岐山的周文王挥剑斩蛟龙的故事。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诗称赞:“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彬县御面是陕西彬县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

      乾县锅盔是陕西省独特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

      相传,当年修筑乾陵(即唐高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动员了众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饭问题供应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面粉制成饼坯,放在头盔里在火上烤熟而食,这种饼不但味道香酥,而且还便于贮存,被当地民间运用。因为饼是以头盔代锅而制,故名锅盔。

      咸阳花馍又称面塑艺术,是咸阳地区一绝,它是关中地区汉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瑰宝,在农村流传至今有千年之余,除了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是研究咸阳民间历史、民俗、雕塑、美学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传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慈禧太后赐名“美而美”,是西安夏季的应时小吃,由一千多年前的“羊羹”发展而来的,吃时下辣面子(辣椒粉),吃得汗流泱背,西安人认为可祛暑。因其在农历六月上市,故称“六月鲜”。

      据介绍,老潼关肉夹馍原名烧饼夹馍,起源于初唐。传说当年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有如此美食。”千百年来,老潼关肉夹馍让人百吃不厌。

      荞面饸饹是陕西省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被誉为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饸饹,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饸饹,古称“河漏”。饸饹主料除荞麦面粉外,还有食用碱和食盐。

      咸汤面为陕西省铜川市的汉族风味小吃。吃起来辛辣出汗,筋韧爽口。分为油面和碱面两种,油面是水面出锅后拌上油晾凉后吃,碱面是热面。

      和名满三秦的岐山哨子面比起来,咸汤面则知名度小得多,只在当地受欢迎,并没有打出铜川,三秦。比起岐山面的酸来,咸便更难让外人接受,太咸对身体不好。

      油茶泡馍是陕西省铜川市常见的汉族传统名吃,当地人常做早餐吃。食用时,将油茶切碎投入开水锅内,放入盐面后搅匀成糊状。然后将馍(锅盔、烧饼、蒸馍均可)在碗内掰成小块,舀上煎开的油茶浇上两、三遍,直到浇透。最后再盛满油茶,撒上少许葱、姜末。吃起来醇香味美,咸淡可口,油而不腻,耐饥耐饱。此外,还可在油茶中打上鸡蛋,味道更加鲜美适口。

      窝窝面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汉族名菜。成品面形浑圆,漂浮碗内,汤清味鲜,红绿相映。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耀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

      羊杂碎汤由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肺等烩制而成,有很好的滋补效果。羊杂碎汤做法,是将羊下水煮好,切碎;在原汤中,配以姜为主的佐料粉,汤呈白色,不可混浊,再把退肉的羊头骨入锅,切好后的羊杂碎肉装碗浇汤淤热即食。汤要滚烫,肉要烂嫩,若把煮熟的小麦粒或大麦粒投入汤中,舀碗与肉同烩,其香味更浓。是延安当地人喜爱的早点和夜宵。

      洋芋擦擦是陕北、山西晋西,甘肃陇东等地的汉族传统面食之一。用不起眼的土豆做成的洋芋擦擦,色泽金黄的土豆泛着淡淡的油光,土豆的清香洋溢开来,吃上一口,既有薯条的口感和嚼头,又有肉末红椒的鲜香。这是用土豆裹荞麦粉蒸了后再炒出来的美味,遵循了西北菜少油不少盐的风格。

      陕西子长煎饼因文火摊煎而得名,是子长县的风味小吃。在陕、甘、宁、晋一带颇负盛名,子长煎饼子长煎饼瓦窑堡一带居民于明末清初之际以煎饼为食。时期瓦窑堡为陕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瓦窑堡煎饼以其饼薄、个小、味道独特备受本籍人士青睐,以至有“不吃煎饼不算到过瓦窑堡”的美谈。

      拼三鲜是陕食里的一道名菜。据说乾隆私访榆林时,曾吃过此菜,赞不绝口。后来,被带入宫中,作为招待外国使臣的压轴菜。也有人说,清康熙征讨北疆叛匪,凯旋来到榆林后,有位名厨特献此菜得到赞赏,后命宫中御厨把此菜列入满汉全席菜系。因而,只要到榆林的人如果不吃拼三鲜,也可以说失去了一次品尝宫廷菜的机会。

      菊花锅是榆林市的传统名菜点,花卉入菜在我国历史悠久,菊花做菜更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屈原早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明代,榆林古城为长城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随着城市的扩大,兵民日益增多。由于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不同于外地的是,榆林豆腐是用“酸浆”使蛋白质沉降。食之白嫩、细腻,味香可口,与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样,慢慢就成为军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安康“八大件”是安康饮食风俗最正的代表,是安康酒席桌上一种菜肴组合的名称。在安康,“八大件”被用来招待非常尊贵的客人,或者家中有大喜事,主人才认真地备上“八大件”与亲朋分享并酬谢乡亲,只有过大年的时候是个例外,安康的家家户户招待客人一律上“八大件”。

      在安康,吃“八大件”讲究极大。 “八大件”菜品中分为凉菜和热菜两大类,凉菜亦为下酒菜,上席正中必须放叶青的菠菜,左右两边分别为卤猪耳朵和酱香牛肉,左边正中为炝菜,右边正中为卤魔芋,下边正中一定是莲藕,一边为白河变蛋,一边为酸辣鸡胗。一定要按上青下白,四角为荤四边为素菜的摆法。

      蒸面是安康风味小吃一绝,它和“羊肉泡”已成为当地人早点之首选,也是外地游客颇具口碑的风味小吃。以面粉为主料,添加少许食盐用水和成面浆,将面糊盛入表面涂擦食油的铁制或铝制圆蒸面锣里,放入在大口铁锅水里蒸,数分钟后,一圆型、清黄、柔软的蒸面即成。再配之豆芽,浇上酱油、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即可食用。

      汉中热面皮是陕西汉中当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其制作工艺于2011年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原为招待客人的佳肴,现为大众化食品。将黄豆浸泡、磨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再滤出豆腐压成块。豆腐质地细嫩,色泽青白如玉。

      浆水面是汉中各地均喜食浆水面,尤其城南关幺儿拐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称花辣菜)为佳,或用白菜、芹菜等制作,将菜在沸水中煮烫至半熟,放入瓦盆罐,加入浆水汤,一至二日菜色变成金,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葱花、姜末、花椒粉等调料及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内作臊子。浆水面条人工擀作,页宽、条长、片薄。熟面条调上浆水菜臊,浇上辣椒红油。其色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是汉中有名的风味小吃。

      搅团本是当地百姓贫苦时的日常食品,但因其原料为杂粮,天然健康,加之做法更加精细,逐渐成为了风味小吃。搅团所用面粉必须是粗粮,多为玉米面搅团的吃法很多,浇热汤酸菜、做凉水“鱼鱼”凉调、炒食、烩搅团块等等捷克。商洛人吃搅团,大多要调辣子,调得碗里红如血方才够味。

      商州糍粑即以土豆为主要原料烹调的膳食,是当地流行的一种小吃。制作时先将土豆去皮蒸熟,然后将蒸熟的土豆用木捶捣碎,则成为洋芋糍粑,口感细而绵软。食用时有多种方式:将糍粑切块放入酸菜汤内煮,再浇上辣椒油,色鲜味美,为“烩糍粑”;把糍粑盛入碗中,再把大蒜、花椒、海椒等各种调料放入另一碗中,再加上热的酸菜汤,用洋芋糍粑蘸着吃。

      橡子凉粉为商洛的风味小吃,是洛南县寺坡高塬村用当地特有的橡树资源来制作的。寺坡橡子凉粉的原料为成熟的橡子,把橡子打成淀粉,用泉水和制,再做凉粉。成品吃起来爽滑、筋道,十分可口。

      杨凌蘸水面。凡来杨凌的外地人,只要吃上一顿蘸水面,让您上瘾。蘸水面是杨凌美食的代表,它何年何月何人创始,史料未曾记载,尚无从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蘸水面是多年来杨凌周边一带人最爱吃的面食。

      

币安app官网下载